每个孩子,都渴望被接纳

编者语 最近很火的电影,不管是《银河补习班》还是《哪吒》,都让我们联想到教育孩子时,接纳的重要。今天推送的文章,摘自《母亲的使命》。作者从一个母亲的亲身经历,体会着在孩子不同的成长时期,来自父母的接纳对他们的重要影响。 孩子们很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去动物园。我们常常惊叹于世界上竟然有这么多种动物,四个孩子都有自己所喜欢的动物。 毛茸茸而又瘦瘦的猴子,不停地攀爬着,时而从窗口看着我们,是乔伊的最爱。毛皮光泽、神秘难测的美洲豹是乔尔的最爱。温顺可爱的树袋熊吸引了萨拉的眼球。而内森最喜欢的则是水底世界的淡水鱼,特别是那些嘴巴大大的类型,是他最喜欢模仿的。 每次我们离开动物园,都会赞叹,创造出如此多样的小精灵的上帝是多么富于艺术感和幽默啊! 而当我看着这四个孩子,和动物园里看到的一样(有时候,我家里就像一个动物园),我同样看到了多样性。他们没有哪两个人是相同的。 有两个孩子特别内向,另两个则特别外向。 孩子们都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我们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我和克雷给他们分享的也是同样的价值观。 然而,让我惊讶的是,每个孩子又是如此地不同,在外表上,在个性上,在喜好上,在习惯上,以及在表达上。如果他们有一点点相像的话,我就可以同样地处理他们的问题,那将是多么轻省啊。 我的四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与我和克雷也大不相同!我常常想,我生的孩子,应该有什么地方像我吧。当然他们在某些地方与我有相似之处。 但是时常地,我的孩子们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加让我困惑不解。甚至有时他们的行为会让我难为情,他们的个性或者缺点会让我沮丧和烦恼。 偶尔我会想,上帝把这些机灵鬼们送到我家来,他是不是送错了地方。我常常觉得自己不足以培训他们的品格和触及他们的心灵。 01 为了和每个孩子建立好的关系,我必须学会无条件地接纳他们身上上帝创造的每一个地方——即便是不同于我甚至令我不安的地方。 我需要用一种成熟的爱和委身来爱他们,并且掺杂着我对过去生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停地变化的。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孩子是最宝贵的,而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好像来自外星球。然而,无论怎样,我对他们这种无条件的爱是永不会改变的,因为这种爱不是由当时的感觉所控制的。 就是这种最基本的接纳给孩子们提供了成熟的机会。如果一个孩子愿意来到父母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的同时并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他就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来迎接生活并勇敢成长。 如果孩子感到自己可能会遭到拒绝,是因为他的某个行为,或者是因为他的想法或者感受,那么他就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达到父母的标准。他就会在别处寻求被接纳或者不再认为自己有什么可爱之处。 如果孩子们认为自己无法取悦于自己的父母,他们常常会拒绝父母的信仰和价值观。 02 即便我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和接纳他们并不总是容易的事。 我们要履行管教孩子的职责,有时候,我们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只不过是我们用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使用的小计谋而已。 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们还没有成熟,在这点上对我有很大帮助。 这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忘记。我们常常按着成人的标准对小孩子们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孩子们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我们注定会失望,也会质疑我们是否真正无条件地爱他们。 我看到有很多父母期望给孩子正规的培训,但是所采用的手段却是“唠叨法”和“内疚法”,如果孩子们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就会特别有内疚感。 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常常是来自于幼稚或者缺乏训练。 一次我和一群高管用餐,在我看来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很严格。我的孩子们也一起用餐,但是他们坐在长长的宴会餐桌的另一头。 大约45分钟之后,小乔伊想和我坐在一起。她大声地喊:“妈咪,你看我都会做什么了!我把吸管插在牛排上,就可以吃到牛排了,根本就碰不到手上呢!” 所有的目光都汇聚到乔伊那边,然后又转过来对着我,大家都想看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管教孩子!我很想说:“乔伊,你知道那样做不好!不要用吸管吃牛排!”但是我斟酌了一下,我知道乔伊不是故意不听话。她只是还处在幼稚期,这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众人面前,她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公开的指正或者羞辱。 也有时候,如果孩子们有大发脾气或者大哭大闹这种不好的行为,可能是因为我们让他们筋疲力尽了。 孩子们需要有规律地进餐、睡眠,也需要一个熟悉的环境能够让他们放松、学习和恢复精力。长时间地停留在陌生环境,环境的过度刺激都会消耗孩子的精神,让他们紧张,而他们表达的办法就是哭。 这时候,他们需要的不是管教,而是睡觉,或者饼干、奶酪,或者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 在大型超市里,我看到过小婴儿在大哭大叫,而妈妈带着反感而不乐意的表情只管推着购物车向前走。 有经验的妈妈就可以看出,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拥抱或者关注。但是,父母们往往在忙于做着别的事情,而不能或者不愿意满足孩子们真正的需要。 03 接纳孩子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明白,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在各种方面用很多方式让我们失望——正如我们也会不可避免地达不到做父母的标准,而需要回到天父的面前接受他那无条件的爱一样。 因为他们是人,天生就是自私和有罪的。因为他们幼稚没有经验,就会犯错会惹恼我们甚至会让我们难堪。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他们的个性会与我们的冲突,或者让我们不能理解。但是无条件地爱着他们意味着我们愿意给予他们他们所需要的。 在我初为人母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成长需要经历那么多的阶段。有的阶段,孩子们黏黏糊糊,总是跟在爸爸妈妈的身边。 有的阶段,孩子们要求独立展翅高飞。 我早就知道了两三岁和十多岁都是坎,会遇到挑战,但是我没有料想到孩子们在其他年龄段,仍会挑战我的神志。 04 因为每个孩子在社交、艺术、学术、运动方面的发展是如此地不同,父母们很容易加以攀比,然后陷于沮丧之中。 上帝的设计是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家里感到被完全接纳,就像上帝全然地接纳了我们。实际上,母亲们有一项特权,就是效仿上帝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并将之灌输给孩子们。 每个孩子都应该感受到没有谁是比自己的妈妈更支持自己的拥护者。孩子能够向之吐露心声、能够从之获得同情和认可的,应该是给予孩子生命的母亲。 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的一个关键年龄是十多岁的时候。十多岁的孩子处于一个荷尔蒙旺盛的阶段,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在他们的眼里都会被放大。他们所感受到的任何事情都是真实的夸大——情绪的高峰低谷,成功和失败,甚至是脸上的青春痘! 上周我的处于青春期孩子问我:“妈妈,你认为我会总是这么差劲吗,或者是否我还有希望有一天恢复到正常的理智?有时候我对于一些事情感到特别不知所措。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比如有人没有关上卫生间的抽屉都会让我发疯!有的时候,我想表现得成熟一些,而有时候,我就想自己待会儿,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 十多岁的孩子需要无条件地被爱,因为他们太难以爱他们自己了! 我们永远不能期望一只猴子表现得像只蝴蝶,或者期望一头水牛像只老鼠。那么,为什么我们相信上帝对孩子的创造,并让孩子们成长为上帝所设计的样子就那么困难呢? 上帝创造的孩子们全然不同,每个孩子都反映了他独特的设计。接纳每个孩子本来的样子,我们就不但是在对上帝的完美而优秀的创造加以肯定,而且是在帮助孩子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天父对他们的完全的爱。                        摘自《母亲的使命》continue reading →

孩子,我怎样能让你生机勃勃?

每一个小孩子都想成为一个探险家,那么,就让孩子学习李文斯顿,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探寻生命的奥秘,让孩子肩负神圣的使命上路吧!     就医学而言,李文斯顿是进入非洲内陆的第一位医生;就地理而言,他是画出非洲内陆河川、山脉的第一人;就政治而言,他是终止非洲人被贩卖为奴的关键者;就探险而言,他是打开外界进入非洲内陆的先锋;就科学而言,他是详细记载中非洲动物与植物的先河。后世的人,称他是“非洲之父”。非洲地图上,现仍有30多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后世的人,称他是“非洲之父”。他深得非洲土著的敬爱,至今,非洲人仍称他是“非洲人的朋友”。 父母的影响 李文斯顿曾说:“父母的遭遇,就是我小时候最爱听的故事,他们是我一生最好的榜样。他们教导我四点,使我一生受用。第一是勤劳的美德。勤劳是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不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第二是节俭的生活。节俭是对物质需用的节制,以最少的需求去面对每天该尽的责任。第三是读书的习惯,使我一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第四是敬畏上帝。敬畏上帝是上帝塑造人性格的钢骨。” 这四点对李文斯顿后来在非洲的生活,极为有用。以至过去几千年来许多探险家无法达成的使命,李文斯顿达成了。探险成功的关键,不在探险队的人多、设备精良、粮食充足、享有盛名,而在人的勤劳、节俭、爱读书与对上帝的敬畏——这些看似与探险没有直接相关的事上。 探险之旅 《深入非洲三万里》一书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家李文斯顿三次进入非洲的惊险旅程。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丛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 身为一名非洲拓荒宣教士,他面对许多的阻挠与意外。有一天一头巨狮把他扑倒,并用牙齿攫住他的肩膀,然后咬碎。幸而一位助手及时杀死这头猛兽,才保住了李文斯顿的生命。李文斯顿的左肩一直留有狮子咬的11个齿痕,并且使他左手终生都无法举重物。 37年之久,李文斯顿行走非洲三万里,在任何危险的时刻,他从没有对任何人(包括食人族与奴隶贩子)发射过一颗子弹。探险队伙伴奥斯维尔(Oswell)写道:“李文斯顿是一个最特殊的探险家。面对各种的困难,他能耐心地一点一点去克服,丝毫不转移自己的目标。他对非洲的土著温和有礼,有兄弟般的情谊,在任何困难与危险的时刻,他与他们一起承受,看到他们稍有进步就深感欣慰。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只要他拿起《圣经》,就不在乎明日所有的难处了。” 不畏失败 李文斯顿的探险之路遭遇许多挫折,但他坦然接受每一次探险失败的结果。他说:“我再一次将自己毫无保留地放在上帝的手中,按他的荣耀,而非我的期待。当我回到这个原点,我发现过去的成功与赞赏都是附加的,我从来没有追求这些,不应该为了过去的成功与赞赏,使自己无法再卑微地对主说,凭你的旨意行。一切任务仿佛失败时,愿上帝赐我智慧,能够认识、跟随他直到末了。上帝的美意本是如此。” 李文斯顿一生探险的最大特点是:他经常走错路,却走出比原先目标更好的道路。 担负使命的人生 李文斯顿说:“非洲内陆最大的试炼,不是致命的疾病,不是野兽的攻击,更非陌生的土著,而是长期的孤单。孤单可以腐蚀一颗满怀理想的心灵。我执意走上孤单的窄路,是为了责任,也相信最后必有美好的结果。”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使李文斯顿在种种危险、长期孤独当中仍然勇往直前?是他持守不变的信念和使命感。这对当今父母有极大的提醒——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怕吃苦、爱享受,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为什么男孩子的勇气、女孩子的韧性如今已成稀有,取而代之的是对物质无止境的需求? 使命感,可以激发出生命深处隐藏的潜能,而它一定要突破自我的藩篱,走向他人的福祉。李文斯顿的爱妻玛丽逝世前对李文斯顿说:“亲爱的,不要像以前我看过的一些人,还没有死以前,已经像个墓碑一样的裹足不前。我只有一个期望——你要像以前一样,一直往前去。”当李文斯顿伤心欲绝之时,他的岳母也写信来:“人生的每一场风暴,总是带着上帝的恩典。我所亲爱的李文斯顿,为着非洲的苦难大地,为着非洲人生命的真光,为着玛丽最后的劝勉,再向非洲迈进吧!” 因着肩负使命,我们才不会被困难压倒;走出自我的樊篱、看到他人的需要,才能走出一个开阔的人生。每一个小孩子都想成为一个探险家,带着极大的热情去探寻生命的奥秘,让孩子肩负神圣的使命上路吧! 了解更多关于李文斯顿的故事,可参考《李文斯顿传:深入非洲三万里》。  continue reading →

孩子天生不负责!这样训练负责有爱心的孩子

    你想培养出有责任心、愿意为别人着想的孩子吗?这里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孩子天生都是不负责的,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好消息是:当你行在真理中,又用真理来教养孩子,可以培养出带着使命感、肯负责、有爱心的孩子。     炎炎夏日,刚出家门,遇见邻居S女士正在停车。她与5岁的儿子下了车,锁好车门,看见我正想打个招呼,突然儿子几步冲到妈妈旁边,使劲拉住妈妈的背包带,边拽边喊:“我不去小区门口接爸爸!我要回家玩乐高!”   S女士看看我,脸上有点尴尬,她也顾不上跟我打招呼,连忙去哄儿子:“宝贝,爸爸买好吃的回来了,咱们接了他就回家……”“不!不行!”儿子毫不让步,母子在路上争执起来。我走出很远了,听见S女士怒气冲冲的声音传来:“你真是个讨厌的孩子!光想着自己!”     孩子不会主动为别人着想   许多父母都抱怨,对孩子关怀备至,可孩子根本不会为父母考虑一点点。孩子为啥这么自私?这里有一个坏消息:孩子天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的。可为什么你能够看到一些孩子勇于担当、乐于助人,有的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告诉你,那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所以,父母们千万别抱着这样的幻想——“孩子长大了就懂事了。”“现在自私的行为也挺可爱的,毕竟还是个孩子嘛!”事实上,你若任其发展,孩子不仅永远学不会负责任,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反而会越来越自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顾父母与他人的感受,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复旦高才生林森浩向同宿舍学生投毒、洛杉矶高中生绑架毒打同学案不都是令人警醒的案例吗?       哪些作法在帮助孩子不负责?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无意的许多作法加速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凡事围着孩子的需要转。早餐时,“宝宝想吃什么?”“没有!我赶紧去买啊!”;看上邻居家小朋友的玩具时,“宝贝,别跟他抢!爸爸回头给你买个一样的!”;羡慕同学脚上穿的名牌鞋时,爸妈心里暗想,“咬牙也得给宝贝买一双,要不然让人笑话”……   就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全家人就得围着自己的需要转。这样的模式早已成为孩子的习惯,一旦出现不合心意的情况,他就会大大受挫,要跳起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像文章开头S女士遇到儿子不甘示弱的挑衅那样。   孩子绝不是某一天突然变得“这么不懂事!”,这是他的天性和你对他天性的维护使然。你想在孩子长大后,欣慰地看到他负责任、体贴人、有担当吗?那么从他小的时候开始,你就要训练他。记住,父母的角色不是拯救者、批评者,而是建造者。     如何培养出肯担当的孩子?   孩子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需要把婚姻关系放在亲子关系之前,并要在孩子的不同年龄段,为他设立相应的界限,让他逐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是该做的,什么事是不该做的,并要让他学习承担后果。   《清晨的甘露》作者毕德生说过一句话:“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做父母,而是做人。”身为父母的你,看重什么?有无使命感?是否勇于担当?愿意为他人服务吗?在培养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之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愿否成为一个肯担当、有爱心的人。   有一对夫妻是我多年的朋友。他们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帮助十个残疾孤儿治疗、康复、受教育,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他们唯一亲生的儿子起初对此不甚理解,但父母坚持做下去,并让儿子也参与进来。独子的身份改变了,父母的陪伴减少了,但儿子一直在观察、体验父母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方式。当他大学毕业之时,做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选择——回家帮助父母照料更多的孤儿。这个学建筑设计的孩子为父母与孤儿们设计了一座“爱心小屋”,并与父亲一起把它搭建起来。   现在,我凝视着“爱心小屋”的照片,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生命是如何被搭建起来:每一天,他看着父母为何而活、怎样生活。他也参与进去,并且不停地思考,我是谁?我要怎样生活?他不断地尝试、也经历失败。最终他确定了前行的方向,担起肩头的担子,带着使命上路。   一个勇于担当的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continue reading →

扎克伯格哈佛2017毕业典礼演讲:创建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今天和你们待在一起我备感荣幸,因为说实话,你们完成了一个我永远无法办到的成就。等我做完这个演讲,这将是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完成的某件事。2017的毕业班同学,祝贺你们! 我本不可能是站在这里发表演讲的人,不仅仅因为我是一名辍学生,还因为其实我们是同一代人。我作为学生走在这个校园里,也就是不过十年前的事情。我们学习过同样的知识,同样在EC10课堂上补觉。尽管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到这里,尤其那些来自Quad园区的同学(The Quad以前是Radcliffe College的女生宿舍,Radcliffe从1879至1977年是哈佛的女性学院,1977年汇入哈佛);但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的是,我对我们这代人的一些想法,和我们正在合力建设的这个世界。 目标创造真正的快乐 今天我想谈谈目标,但是我不是来给你们做一些程序化的宣言,告诉你们如何发现目标的。我们是千禧一代,我们会出于直觉和本能发现目标。相反地,我站在这里要说的,是仅仅发现目标还不够。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挑战,是创造一个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宇航局太空中心时,看到了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于是他走过去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说:“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 目标是我们意识到我们是比自己更大的东西的一部分,是我们被需要的、我们需要更为之努力的东西。目标能创造真正的快乐。 今天,你在这个特别重要的时刻毕业了。当你父母毕业的时候,目标很大程度上来自工作、教会、社群。但是今天,技术和自动化正在代替很多工作,社区成员人数也在下降。许多人感到沮丧,感到自己被隔离开来了,同时也在努力填补空白。 当我走过很多地方的时候,我曾和许多被拘留的、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孩子们坐在一起,他们告诉我如果他们有事可做,参加课后活动或者有地方可去,他们的人生会变得很不一样。我也遇到过很多工厂的工人,他们没法再从事之前从事的工作了,所以试图找到新的能做的事。 为了保持社会的进步,我们身负挑战——不仅仅是创造新的工作,还要创造新的目标。 我还记得在Kirkland House的小宿舍中创造Facebook的那晚。我和我的朋友KX去了Noch。我记得我告诉他,我很开心能把哈佛的社群连接起来,但是有一天,有人会把整个世界都连接起来。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个人会是我们。当时我们还只是大学生,对此还并不了解。所有这些大型技术公司都有资源,我只是认为其中一个大公司会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对这个想法很确信——所有人都想和彼此连接,所以我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也会有类似的故事。你觉得很多人都在改变世界,然而他们并没有,而你会。 但是,光有目标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心系他人的目标。 意识到这点非常难。我从来没想过创造一个公司,我想要的是创造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我假设他们跟我关心的是同样的东西,所以我从来没解释过我到底希望建立什么。 几年来,一些大公司想要收购我们。我拒绝了。我想知道是否能连接更多的人。我们正在建立第一个新闻流,当时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它可能会改变我们学习世界的方式。 几乎所有人都想让我把公司卖了。没有更高远的使命感,这个创业公司不可能梦想成真。经过激烈的争论后,一位顾问跟我说,如果我不同意出售,我会后悔一辈子。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当时的管理层几乎都走了。 这是我在Facebook时最艰难的时刻。我相信我们在做的东西,但是我也感到孤独。更糟糕的是,当时我觉得这是我的错。我在想是不是我错了,一个22岁的小孩,都不知道世界是怎么运转的。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没有更高的目标。是否创造它取决于我们,所以我们能一起前进。 创造具有使命感的世界 今天我想谈谈创造一个每个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的三种方法:一起做有意义的项目;通过重新定义平等,使每个人都有追求目标的自由;在全世界建立社群。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做有意义的项目。 我们这一代将不得不面对数千万的工作被机器取代的情况,比如自动驾驶。但我们还有很多事能一起去完成。 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一代的作品。比如有超过30万人一起努力,让人类登上了月球——包括那个看门的人;数百万志愿者为世界各地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打疫苗;数以百万计的人为建立胡佛水坝和其他伟大的项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做这些项目的使命,并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工作,而是让我们整个国家感到自豪,我们可以做一些伟大的事情。 现在轮到我们来做一些伟大的事了。我知道,你可能会想:我不知道如何建造大坝,或者如何让一百万人参与到任何事情中来。 但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工作时才变得逐渐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开始。 如果我必须在开始(Facebook)之前就了解清楚“如何连接人”的想法,那么我就不会启动Facebook了。 或许电影和流行文化会让人觉得被误导,那些想法会出现在一些灵光一闪的时刻,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谎言。这让我们感到不满足,因为我们没有了我们自己的(行动),它会阻止那些拥有好想法的人去开始。对了,你知道电影当中还有什么是对创新的误解吗?那就是,没有人会在玻璃上写数学公式。那不是什么事。 其实,理想主义是好事,但你要做好被误解的准备。任何为了更大愿景工作的人可能会被称为疯子,即使你最终获得成功。任何为了复杂问题工作的人都会因为不能全面了解挑战而被指责,即使你不可能事先了解一切。任何抓住主动权先行一步的人都会因为步子太快而受到批评,因为总是有人想让你慢下来。 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并不经常做一些伟大的事,因为我们害怕犯错。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就忽视了今天所有的错误。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将来都会有问题。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开始。 那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人定义“公共事务”的时候了。 在地球摧毁之前,如何阻止气候变化?如何让数百万人愿意参与制造和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如何治愈所有疾病?如何要求志愿者跟踪他们的健康数据和分享他们的基因组? 今天,我们可能要花上50倍的价格去治疗病人,而不是找到一种治疗方法让人类第一时间无法染上疾病。这并不合理,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成就在我们能力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让每个人在我们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来做这些事情。让我们做一些伟大的事情,不仅要创造进步,而是要创造purpose。 所以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造一个每人都拥有使命感的世界。 第二件事是,重新定义平等,让每个人都有追求目的的自由。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有稳定的工作。但是现在,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企业家,无论我们是刚开始一些项目还是在寻找、或是已经扮演着这个角色。这都很棒,我们的创业文化恰好是导致我们创造如此多进步的原因。 现在,只要在尝试很多新想法的时候,创业文化就会蓬勃发展。 Facebook并不是我做的第一件事,我还做过游戏、聊天系统、学习工具和音乐播放器。我并不孤独, 因为JK罗琳在出版《哈利波特》之前被拒绝了12次,即使碧昂丝也不得不写了数百首歌曲,才有了今天Halo这首歌获得的光环。最大的成功来自于我们享有失败的自由。 然而,今天,财富不均会让每个人都受到伤害。当你没有自由把你的想法变成一个历史性的企业的时候,我们就输了。现在,我们的社会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有过多的指引,但我们做的不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轻易得分(获得成功)。 面对现实吧,我们的社会体系是有问题的,当我能够离开哈佛并在10年内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时候,还有数百万学生无法偿还贷款,更不用说开始创业。 看,我认识很多企业家,然而我并不知道是否有一个人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而放弃创业。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不敢追求梦想,因为一旦他们失败,并没有很好的缓冲(承托住)。 我们都知道,想要成功,光凭一个好想法,或者一个好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够的,幸运也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当初,我无法花时间编写代码,而是必须勤工俭学补贴家用,如果我无法承受“万一Facebook不能成功”这一假设,我今天都不会站在这里。诚实地想一想,我们都知道,(能够有今天)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扩大了平等的定义。现在到了我们为这一代人定义新的社会契约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有一个不仅仅凭借GDP这样的经济指标来衡量进步的社会,而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和角色的社会。我们应该探索像“普遍基本收入”这样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尝试新事物。每个人都有可能换很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得建立人人都负担得起的儿童托管保育机构和不约束于就职单位的医疗保健,这样让人可以无负担地去上班。人人都会犯错,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少污蔑与束缚的社会。随着技术的不断变化,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继续教育,活到老,学到老。 是的,赋予每个人追求目标的自由,这并不是免费的。像我这样的人应当为此付费。在你们之中,许多人都会做得很好,当然,你们也有义务去做好。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 Priscilla 和我启动了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并承诺要我们的财富去促进机会平等。这些是我们这代人的价值。“要不要这样做”从来都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去做”。 千禧一代已经是历史上最慈善的一代人之一了。千禧一代的美国人在一年中,平均四个人里就有三个人会捐款,平均十个人里就有七个人会为慈善募捐。  但这也不仅限于金钱。你也可以奉献你的时间。我在这里向你保证,如果你可以每一两周要花一个小时(去奉献和帮助),就会有一个人因此获得帮助,甚至实现他们以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或许你觉得这太花时间了。我曾经也这么认为。当Priscilla毕业于哈佛后,她成了一名老师,在她和我一起投身教育行业之前,她告诉我,我需要去教授一门课。我抱怨道:“好吧,可是我很忙啊,我得经营Facebook啊。”但是她坚持让我去教课,所以我就在当地的男童女童俱乐部教授了一门关于创业精神的中学课程。 我教他们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中应当吸取的教训,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当自己的种族受到社会关注、或有家庭成员身陷囹圄时的感受。 我向他们分享了我读书时的故事,他们分享了对走进大学深造的渴望。 五年来,我每个月都会和这些孩子一起共进一次晚餐。其中有一个孩子,为我与Priscilla的第一个宝宝在出生前,举办了宝宝洗礼派对。明年,这些孩子们都要上大学了,是的,他们每一个都要上大学了,而且他们都将骄傲地成为自己家族里第一名大学生。 花一点时间,去帮助其他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让我们通过此举,让每个人都有实现人生目标的自由——不仅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更是因为当人们可以把梦想变为伟大的现实时,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得更好。 “目标”不仅来自于工作。去实现“让每个人都有活的有目标”的第三种方式是建立社区。 而当我们这一代人说“每个人”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来做一个调查:你们有多少来自美国之外其他国家?你们中有多少人是他们的朋友?看到了吗?我们出生于一个互联的世界。 在最近一项调查中,世界各地的80后90后被要求选择自己认同的身份,最流行的答案不是国籍,宗教或种族,它是“世界公民”。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每一代人都扩大了我们认同的“自己人”。对我们来说,它现在涵盖了整个世界。 回顾历史,历史的车轮总是青睐于更大基数的集体,从部落到城市到国家,来实现我们不能单独做的事情。 我们认为现在最大的机会是全球性的,我们可以成为终结贫穷和结束疾病的一代人。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需要全球性的协作,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气候变化或预防全球大瘟疫。要想取得进步不能靠单个城市或国家,更是要团结全球社会。 但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期。有人被全球化所抛弃。如果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感到困扰,那么很难在别的地方照顾别人,因为有内在的压力。 当我们足够的感觉到我们自己的使命和稳定感,我们可以开始关心其他人。最好的办法是开始建立当地的社群。 我们都从我们的社群中获得意义。无论我们的社群是邻里社区还是运动小组,教堂或音乐团体。他们给我们归属感,我们属于的群体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一个人;社群给了我们扩大我们的视野的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十年来各类团体的会员人数下降了四分之一的事实是多么需要引起注意!现在很多人都需要在别的地方寻找生活的使命。 但是,我知道我们可以重建我们的社群,因为你们中许多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一个宅在宿舍的学生,一次连接了一个社群,然后始终维护它,直到有一天我们连接了整个世界。 改变源于身边。甚至全球性的改变也是源自微小的事物 —— 和我们一样的人。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努力能否连接更多人和事,能否把握我们最大的机遇,都归结于这一点 —— 你是否有能力搭建社群并且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 2017届的校友们,你们毕业于一个无比需求使命感的世界。而怎么创造它由你自己决定。 那么现在,你可能在想:我真的能做到吗?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我在Boys and Girls Club教授的课程吗?有一天下课后,我正和他们谈论大学,其中一个顶尖的学生举手说道他并不确定他是否可以上大学因为他是没有身份的。他完全不知道,大学会不会批准他入学! 去年,在他过生日的时候,我带他去吃早餐。我想送给他一个礼物,所以我问他想要什么,然后他开始谈论他看到的正在挣扎于进入大学的学生,“你知道的,我其实就想要一本关于社会正义的书。” 我被震撼了。这本该是个完全可以愤世嫉俗的年轻人。他不知道他所称之为家乡的,他唯一知道的国家,是否会拒绝他上大学的梦想。但他自己并不觉得遗憾。他甚至都没有想到自己。他有更宏大的使命感,他想要带着大家一起前进。 由于现在所处的情况,我并不能说出他的名字,因为我不想把他置身于危险之中。但是,如果一个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怎样的高中生都能为推动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我们也理应对这个世界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你们最后一次走出这些校门之前,当我们坐在这纪念教堂前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段祈祷,Mi Shebeirach,每当我面对挑战时我都会说的,每当我把女儿放进婴儿床里想象着她的未来都会唱到的:…continue reading →

从“疯狂学而思”想到“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

最近有篇关于“疯狂学而思”的报道在网上热转,这篇文章,从是否给孩子报补习班的角度,讲出了目前教育的某种困境。疯狂也好,淡定也好,最终,每位家长也许都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到底什么?   培养孩子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有人说是健康欢乐,有人说是幸福的生活,有人说是认识真理,有知识且自信快乐的人,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样,都非常好。 有一次,根基的课程督导罗坚老师在北京给一群博士分享今天这样的内容。罗老师问他们,请问,你们培养孩子的首要目标是什么?心想他们肯定也想把他们孩子培养成博士。结果一个博士说,唉,长大了不跳楼就可以了。罗老师说他听了很吃惊,问他怎么会这样说。他说,“我们家就住在大学里,最近三个月,一个月跳一个博士,跳得校长都开始冒汗了。” 很简单,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大学,这是很好,非常好的目标。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他上大学以后还能身心健康。 现在在各个大学里面,我不知道现在每个城市的情况怎么样,就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校门口,一排的网吧。每个网吧里无论何时都能找到我们学校的同学正在打游戏。大学里面充斥着大量不知道人生目标的年轻人,他们从小被教导,人生就是读书,读书为什么?上大学。上大学为什么?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很少去灌输、去传递这样一个价值观,就是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成就和能力不是首要的培养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做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在有新老师来到学校的时候,校长就会发出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做父母的盯着孩子的成绩和能力发展,艺术特长发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成绩,能力和特长是远远不够的,为人父母还有更重要的目标。   根基成长教育机构研究过一组为人类带来积极贡献和正面影响力的人物,发现这些人在成长时期都受过三个价值观的影响: 1. 领受使命。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够给他人或者环境带来正面的贡献,他的生活会因为充满意义而显得生机勃勃;反之,一个人只为自己成功,就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生活会失去意义感。 2. 为人正直。当一个人为人正直的时候,他会获得信任,而信任是一个人站立的根本。 3. 专业服务。一个人有一项专业能力并谦卑服务,对于自己可以安身立命,对于他人可以带来价值。 所以根基成长教育机构提出了一个培养下一代的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出以品格为中心的领导力。我们希望20年后我们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 活出使命,为人正直; 身怀绝技,谦卑服务。 我们希望在孩子成长的时期,和父母一起帮助他们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发现一个这样的孩子不仅自己会有幸福感,而且还具备了领导力,必然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 这样的孩子怎么才能教出来? 那这样的孩子是怎么教出来的?不断地告诉他说不要撒谎,不要撒谎,要诚实,做得到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做填空题,诚实是什么?是不撒谎,是不说假话。然后答对了,得5分。但是你依然会撒谎。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个人是怎么形成的。我们首先看到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而行为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价值观又是由世界观决定,世界观怎么形成的?来自于成长时期的关系。 这个模型,让我提醒自己如何训练和教导孩子:永远不要训练孩子的外在行为,要训练孩子的心。训练行为,是不断的说教,甚至威胁,结果却是让孩子从心里抗拒真理;而要训练孩子的心,让孩子从心里愿意行在真理的路上,即正确的路上,需要先和他有一个亲密的关系。 给大家分享一个人物改变的故事。雨果《悲惨世界》,大家都看过吧? 剧中的主人公叫冉阿让,冉阿让以前是一个小偷,偷了人家的东西被抓起来。他在监狱里有没有人告诉他不要偷?一定有,监狱就是干这个工作的,每天在教,说你不要去偷啊。冉阿让有没有改变?没有。那他的改变是怎么开始的呢? 有一天,他被释放,到一个城里去,没有人接待他,除了这个城市里面的一个主教。接待他以后,给他吃饱、喝好。最后冉阿让把人家一个银烛台偷走了。但是被警察抓到了,警察说,这是我们主教家里的烛台,你怎么能拿呢?就马上把他押回来,押回来的时候,主教给他说了一句话,“这是我送给你的,我早就告诉你要送给你。” 冉阿让发生这件事以后,他带着银烛台去山上坐了一天,从早上坐到日落,因为他经历到了不一样的关系,他要重整他的世界观,他发现这个世界不全是恶的世界,不全是一个惩罚的世界,这个世界还有爱。然后他就重整他的价值观,他的行为就发生了改变,他最后成了一个高尚的人。原因是在哪里?关系。 所以会发现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制度,刑法,而是在爱里的美好关系。 这就给我们所有的父母和老师带来孩子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成长的秘密。你透过跟他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关系,可以给他带来最终不一样的行为,而不是说教。在教孩子之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 如何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建立关系有四种模型,这里面有几个是错误的,它不能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第一个,强权式的,以父母为中心。对孩子进行一味的管教,一味的打压,对孩子总是说“不!”“不可以这样!”“绝对不行!”“不可以!”对孩子爱的表达很少。 这样一种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你的孩子会反抗你。 我碰到一个妈妈跟我讲,她说有一天回家看见孩子在看电视,她问“你作业写完了吗”?孩子说“哎呀!还没写。” 这位妈妈立即就摆出这样一个威严,以父母为中心,对孩子吼道“做作业去!”女儿就去做作业。这位妈妈觉得挺得意,每次都是一吼就有用。后来跟过去,看见女儿果然在纸上写写划划,她就悄悄地过去,再仔细一看,她的女儿在纸上画了一个女人的头像,梳了两根辫子,就跟她差不多,然后拿铅笔在那个头像上戳,她说“我戳死你,戳死你!” 所以各位,强权式带来的一定是,表面上是顺服,是绵羊,其实,在里面,你是在训练一头狼。他会反抗你,他会变得很厉害。我们有些父亲,我不知道你们是不是有时会暴力打孩子,我请你记住,你现在打你的儿子,以后你的儿子就会打你的孙子,会传承的。 第二个,溺爱式。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可能最多的是6个大人一个孩子,相信很多家长有体会,尤其隔代的溺爱。所以很多父母就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都说好好好。 同样有一位妈妈,在超市里,和孩子在那里来回拉锯,孩子说我就要吃冰淇淋,妈妈说不行,就是不可以买,然后孩子说我就要吃,“哎呀,我跟你说了你不能吃。”结果她孩子往地上一躺,就开始滚起来了,又哭。然后那妈妈说,“唉,起来,起来!哎呀!真是,都被你烦死了!今天你都吃了好几个冰激淋了!” 我们大量的孩子没有得到正确的训练,以为满足他所有的要求就是爱他。然而还有一点,现在在一些家庭很容易出现,孩子可以对父母大着声音说“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个孩子如果在家里学不到尊重权威,那么他到外面一定会受苦,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 按正常的话,为了表示对一个权威的尊敬,权威在讲话的时候,你坐椅子都只能坐半个。当权威在那里,你是要非常恭敬的,这就要从小在家里训练。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里,孩子轻易地就对爸爸妈妈说“不”、“不可以”、“我不”、“我就不”,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就是缺少训练,缺少管教。 我自己以前也不知道,以为是孩子在表达自我意愿。后来当我开始学习六A课程的时候,我就受益了。 以前我的儿子也会对我说不,但经过训练,就开始学习顺服。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儿子现在上幼儿园,5点钟放学,允许他和朋友去公园或朋友家玩1个小时,玩得正开心。6点到了,我说,儿子,现在我们回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好的妈妈。”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妈妈,我可以再玩一会儿吗?”如果我说“可以,十分钟。”那他就可以再玩十分钟。但是我如果要是说“对不起,现在需要回家。”那他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好的,妈妈。” 溺爱式的关系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第三个,也不爱,也不管,忽略式的。那基本上可以说你是在种下一个很危险的后果,很危险的种子。美国米勒博士做抑郁治疗,他发现80%成年人的抑郁患者跟他儿童期的情绪被忽略有关系。开心没有人跟他一起分享,痛苦没有人关注他的情绪,所以他就一个人面对他的情绪,最后他就抑郁。所以最大的暴力就是冷暴力,忽略情绪。对孩子,很多人说他不会打他的孩子,但是如果忽略他,就是对他最大的暴力。 第四个,就是真爱、真管这样一个平衡的六A模式。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六A模式,美国麦道卫博士,他是一个家庭问题专家,他在子女教育中有三十多年的经验,他写了一本书叫《六A的力量》。我们现在所讲的就取自于这本书,当中加了很多的工作案例。 六个子女教育的原则 六个子女教育的原则是什么呢?依次是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责任、权威。你只要掌握住了这六个原则,基本上你会发现你有一个新的开始,就是不管以前你看了多少书,学了多少东西,现在你发现你心里有谱了。 听过我们这个课程的家长,通常跟我们分享最多的是:以前的话,书太多了,不知道听谁的,比如有的专家老师说要《大胆管教》,然后又有另外一个专家说要《千万不要管教孩子》。哇,这时候家长就要抓头了,不知道到底要看哪一本书。很多的思想在影响你,六A模式有一个好处,它让你有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你有了教育孩子的原则,不是技术和方法。要学就要学原则。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培养孩子你需要知道的六个原则,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花时间陪伴)、责任、权威。他们在英文里面都是以字母A开始的,所以称为六A原则。前面给大家提到真爱、真管这样一个平衡的管理模式,可以把这六个原则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四个,接纳、赞赏、关爱、时间,这些建立和孩子亲密的关系,充满爱的关系。在这个关系的基础上要给孩子责任、界限,告诉他哪些是需要他做的。如果他做不到,你需要用权威来管教。所以权威和责任是对孩子的管教和约束,给孩子界限,帮助孩子成为自尊、自强、有责任的人。 前面四个就是真爱,后面两个就是真管。当你明白了如何真爱孩子,如何真管孩子,六A你就明白了。我们有这样一个爱和管教的平衡定律:亲密关系+管教=顺服,恶劣关系+管教=叛逆。 在恶劣关系中成长的人,当他得到一个“不”的指令的时候,他通常看待成,又要控制我,他会叛逆、反抗。如果孩子在亲密关系中长大,你对他说不,他会理解成是对他的保护,所以他就愿意顺服。 我给大家做一个小小的总结,所有的教育,必须都要有关系,没有亲密关系就没有教育。在亲密关系上加上管教,最重要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顺服,顺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格。只有当孩子顺服你的时候,你告诉他的价值观才可以传递过去。 《清晨的甘露》一书的作者毕德生牧师说: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做父母,而是做人。他的意思是父母的榜样是最重要的。我们不会说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但是我们会说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父母成长的机会。我从事这个工作已经超过12年,我越来越深的体会是:不要试图去搞定孩子,而是要从孩子的问题上发现自己成长的方向。 每一个愿意改变自己,而不是先去改变别人的人,都是英雄,大英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从“疯狂学而思”想到“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continue reading →

那些激动人心的演讲稿(中英文)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1963年,马丁·路德·金觐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他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黑人争取到了应有的权力。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后,被人刺杀,年仅39岁。从1986年起,美国政府将每年1月的第3个星期一,定为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i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down in Alabama with its governor having his lips dripping with the words of interposition and nullification, one day right down in Alabama little black boys and black girl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with little white boys and white girls as sisters and brothers. I have a dream today.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 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This is our hope. This is the faith that I go back to the South with.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 jangling discords of our nation into a beautiful symphony of brotherhood. 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work together, to pray together, to struggle together, to go to jail together, to stand up for freedom together, knowing that we will be free one day.This will be the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will be able to sing with new meaning. My country, ’ tis of thee,Sweet land of liberty,Of thee I sing:Land where my fathers died,Land of the pilgrims’ pride,From every mountainsideLet freedom ring.And if America is to be a great nation this must become true. S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prodigious hilltops of New Hampshire.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mighty mountains of New York!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heightening Alleghenies of Pennsylvania!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snowcapped Rockies of Colorado!  Let freedom ring from the curvaceous slops of California!   But not only that; let freedom ring from Stone Mountain of Georgia!Let freedom ring from Lookout Mountain of Tennessee!Let freedom ring from every hill and molehill of Mississippi!From every mountainside, let freedom ring!When we let freedom ring, when we let it ring from every village and every hamlet, from every state and every city, we will be able to speed up that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 black men and white men, Jews and Gentiles,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and sing in the words of the old Negro spiritual, “Free at last! free at last! thank God almighty, we are free at last!”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阿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着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够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矶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州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德兰修女(1910-1997),印度著名的慈善家,印度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始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敬。1979年,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本文所选即她在领取该奖项时的演讲辞,语言简洁质朴而感人至深。The poor are very wonderful people. One evening we went out and we picked up four people from the street. And one of them was in a most terrible condition—and I told the sisters: You take care of the other three. I take care of this one who looked worse.So I did for her all that my love can do. I put her in bed, and there was such a beautiful smile on her face. She took hold of my hand as she said just…continue reading →

孩子更新突破,经典书籍电影助力成长!

编者按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突破和超越的过程,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带领孩子突破舒适区,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应该在哪些方面设立新的目标呢?根基成长领导力学院的专家建议:一是学习,二是运动,三是人际关系,四是追求意义与其乏味地说教,不妨让孩子在丰富有趣的电影和书籍中,感受品格的魅力,体悟更新的智慧,获得更向高处行的动力。 新的目标,新的动力,代表一个新的开始,一起行动起来吧! 2016年,【根基成长领导力学院】(简称RGLA)将每周持续为父母和孩子提供建造MCS(使命、品格、服务)的相关资源,让家庭经历一起成长的喜悦。敬请关注! 一学习电影《恩赐的手——本Ÿ卡森的故事》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传奇医生本·卡森成了共和党的明星候选人。卡森小时候,生活在底特律。8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妈妈一人抚养着卡森和哥哥。小卡森在学校的成绩很不好,妈妈却坚信“你真的很聪明,只要你肯努力,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后来,妈妈又要求卡森和哥哥每周要读两本书,周末交上一篇读书笔记。起初,这个提议遭到了卡森和哥哥的强烈抗议,因为比起读书,他们更愿意看电视,但妈妈坚决地说“如果你们用看电视的时间来使用上帝给你的恩赐,过不久,就是人们在电视上看你了。”从此,卡森和哥哥都爱上了阅读,后来,卡森曾把自己在学业上的突飞猛进归功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进入耶鲁大学以后,卡森起初感到压力重重,在一个精英的环境里,他担心自己是否能够赶得上,而且,化学也是他的弱项。后来,他决定利用自己最大的优势阅读来获得学业的进步,他常常埋头读书到很晚。考试临近,妈妈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你已经不需要阅读了,你已经将他们装在脑子里了”。在考试中,卡森果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书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完整地描述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去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二运动电影:《弱点》黑人男孩奥赫自幼父母离异,无家可归。不过,木讷的他却因为极强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天赋,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孤儿院。虽然,他科科零分,但是一些细节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一次排球比赛后,他主动收拾垃圾的行为,引起了陶西一家的注意。于是,陶西太太决定收养奥赫,并把他培养成橄榄球选手。陶西太太让他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时,陶西的儿子还帮助奥赫训练,使他很快地融入了橄榄球队的生活,不断激发运动的潜能。终于,在一次比赛中,他因出色的表现崭露头角,开始获得了球探的关注,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甜蜜和麻烦……本片根据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原著《弱点:比赛进程》(The Blind Side: Evolution of the Game)改编,取材自2009年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选秀状元迈克尔•奥赫的非凡经历。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书籍:《鞋子里的盐》乔丹热爱篮球,每个星期六,他都和哥哥们一起到公园打球,只要人手不够,他就有机会上场。可是他不够高,传球老是被抄截。他很沮丧,不过妈妈却有个神奇妙方!“每天晚上在你的鞋子里撒一些盐,然后祈祷。很快的,你就会长高了!”乔丹将信将疑,不过还是照着妈妈的话做了……两个月过去了,他每天穿着同一双鞋,在球场上不停地练习。然而他的身高却毫无变化,他有点难过,但爸爸却有不同的想法……“长得高或许球可以打得比较好,但是练习、决心和全力以赴,才能让你成为真正的赢家!”本书获2003年全美儿童票选皇冠奖,2010年中国台湾“好书大家读”,2010年中国台湾中小学优秀读物。三人际关系电影:《夏洛的网》 这是美国作家E•B•怀特的童话《夏洛的网》,1952年面世以来,在全世界卖出了4500万本,被翻译成23种语言,感动了半个世纪的读者。1972年的时候它被拍成过动画片,现在,它终于被拍成了真人秀的电影。最关键的一点是:没有让我们失望。小猪威尔伯异常孤独的时候,蜘蛛夏洛出现了。在夏夜的清甜气味中倾诉衷肠,猜疑,喜悦,还有对彼此好奇的模仿……这是我们童年时代常常发生的友谊,突如其来,让人心跳和喜悦不已。历经风霜的老羊告诉了无忧无虑的威尔伯:它的命运将是熏肉火腿,威尔伯不敢相信命运会如此残酷。夏洛是被轻视的动物,作为一只微不足道的蜘蛛,马要踩她,鸟要吃她,可她对朋友许下了诺言:我来救你。为了拯救威尔伯,夏洛在蛛网上织出了种种不可思议的词语,用她全部的生命创造了一幕幕“神迹”,沸腾了整个牧场和小镇……书籍:《会飞的抱抱》《我爱吕西安》小猪阿文突发奇想,想送一个“很大的抱抱”作为特别的生日礼物送给千里之外的奶奶。他和妈妈来到邮局,告诉工作人员倪先生说:“我要寄一个大大的拥抱给我的奶奶”,在妈妈帮助阿文写完奶奶家的地址后,小猪阿文给了倪先生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嘱咐说:“你把抱抱给邮差的时候,就要像这个抱抱一样大哦!” 然后,借着“抱抱”这份特殊邮件的传递,每个环节的邮差都拥抱了彼此。终于当“抱抱”寄到了奶奶家,奶奶很高兴,决定让邮差再寄一份特殊的礼物给阿文,这个同样特殊的礼物会是什么呢?在抱抱传递的过程中,邮差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个单纯的想法、一个实际的小小行动,却大大地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暖暖的,很幸福。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和饶恕的动人故事。四追求意义电影:《再见巴法纳》与《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一样,这是又一部讲述曼德拉的传记电影。关于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他是个赤脚通山走的乡村男孩;他是个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律师;他是反政府的武装革命领袖;他是个被监禁、放逐及劳役27年的政治犯;他是南非史上首个民主选举中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名字叫曼德拉。 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南非,严格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让在那里生活着的两千五百万黑人面临着悲惨的命运。为了维护种族的权利,一部分黑人们奋起反抗,但等待着他们的结局不是驱逐出境,就是被关押在罗宾岛监狱之中。 片中的第一主角并非曼德拉,而是狱警詹姆斯•格雷戈里,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扼要地再现了曼德拉累年的牢狱生涯和他品格的力量,影片又借助格雷戈里的所思所想,深刻表述了人类之间从仇视漠然到相互理解再到友谊弥笃的过程,而这个心灵沟通达到和解状态的历程显然是该片的主旨,同时影片也勾勒出了南非彼时那段不堪回首的种族隔离历史。书籍:《纳尼亚传奇》 《纳尼亚王国传奇》集神话、童话和传奇为一体。故事中的"纳尼亚王国”是一个神秘奇幻的世界,在这些故事中,小主人公们或凭借一枚魔法戒指,或通过一扇衣柜大门等各种奇妙方法进入奇幻世界纳尼亚王国。他们通过英勇的冒险,与暴君女巫斗智斗勇来拯救纳尼亚的人们。书里有会说人话的动物:巨人、半人马、巨龙、树精、地精和人鱼等等,有善良的羊怪和小矮人,还有伟大的狮王阿斯兰。在它们的帮助下,小主人公们通过英勇的冒险和战斗,一次次战胜邪恶,保卫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欢乐的国度。根基成长领导力学院一起成长的喜悦围绕“M使命、C品格和S服务”三大主题,该项目旨在为3-12岁儿童,13-18岁青少年提供系列的活动与课程,并为父母提供丰富的亲子婚姻课程;常年开设同城周末品格主题亲子营、国内MCS主题亲子游、国际MCS游学,以及夏令营、冬令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父母熟谙婚姻、亲子、生活领导力的艺术,陶造有MCS领导力的下一代,让家庭经历一起成长的喜悦。标语:一起成长的喜悦使命:陶造有MCS领导力要素的下一代,即:有使命、有品格、有服务精神的下一代校训:活出使命 为人正直身怀绝技 谦卑服务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根基成长领导力学院的学员?1、孩子习惯好、品格好,才是真的好:系统的、特色的、丰富多样的MCS为主题的儿童课程活动2、父母可在孩子18岁以前享受到全程专业的成长陪伴服务:整全家庭成长,丰富的父母课程。3、为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让孩子的成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4、学院本身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为您的孩子订制针对性的教育服务5、拥有美好的成长记忆和亲密的亲子关系6、孩子会交到很多同样品行正直的朋友7、丰富的社会服务经历有助于海外留学申请8、孩子可获得【根基成长领导力学院】的“毕业证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孩子更新突破,经典书籍电影助力成长!continue reading →

什么是真正的平安——尼克·胡哲谈信心、盼望和爱(附视频)

这篇文章写于2009年,当时Nick来北京演讲,他幽默地讲述自己的经历,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他的信仰给了他力量,让他有了信心和盼望,也感受到了爱。知道Nick的故事是在好多年以前,去年看到他的一段录像。看到他生命中的恩典,他的挣扎,还有他永不放弃希望,我一边看,一边流着眼泪。这次他来北京,我们抓住机会采访了他。在他的讲述中,你一点都看不到悲哀,相反你感到面对的是一个阳光男孩,不仅感到温暖,更是感到一股力量在真实地传递给你。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最残缺的人生不是身体上的残疾,而是没有盼望的人生。 震惊:妈妈生下没手没脚的我“医学上没法给出任何解释,我出生时就是这样。”Nick说话时,总是带着微笑。这个澳大利亚青年用友好热情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Nick的父亲是教会牧师,母亲是护士,很清楚怀孕期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况且,父母家族从没有这样的先天性缺陷遗传史。不管接受与否,上帝在这个普通的家庭安排了这样的孩子。“在我出生后的4个月里,我的父母非常震惊、痛苦、不知所措。那种心情实在难以用语言形容,他们经常以泪洗面。”“生下来是这个样子,实在是一个极大的悲剧。”Nick曾这样评价自己。后来,Nick又有了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都很正常。尽量父母有很多的疑问,但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震惊过后,上帝的平安充满Nick父母的心。他们认识到,Nick被造成这个样子一定有特别的计划与目的。“他们在我出生后4个月把我接回家,像接纳其他孩子一样接纳了我,把我当正常孩子一样抚养,竭尽全力照料我。”说到这里,Nick又露出他阳光般的微笑。我活着,因为我知道我是谁“我一度非常愤怒,为什么我是这个样子?我这辈子还有什么指望?”坐在旁边的Nick像老朋友一样把曾经的不解和抱怨倾诉出来,既而充满感恩地说:“我非常感恩,我有一个爱我、接纳我的家庭。如果不是他们,我走不到今天。我的父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是支持我,帮助我。“他们告诉我,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你受造奇妙可畏。但我想,我没胳膊没腿的,我生命中难道还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能克服心里的恐惧。你知道我心里有许多恐惧:我将来怎么办,这个做不了,那个也做不了。生命就是如此,问题永远多于答案。但在父母的教导下,我渐渐知道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但事情并不会那么顺利,Nick在家里被父母接纳,但在上学的过程中又遭到许多孩子的嘲笑。在一所普通的学校里,全校就只有Nick一个人没胳膊没腿。“那时我感到孤单无助,生命没有意义,没有盼望。有时我从学校哭着回来,父母就安慰我,鼓励我,说没关系,只要你不断努力,就可以做你最好的自己。”Nick生命中的最低潮是在8岁那年。“当时我想自杀,因为我看不到前面有任何希望。我从未想到还能找到一份工作,从未想过我会结婚(尼克于2012年结婚,现育有两子)。即使结了婚,我也无法拉着我太太的手。我不能在婚宴中和我的新娘跳舞。当我们有了孩子,他哭的时候我怎么拥抱他们呢?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很重要。”感恩:如果不尝试,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成就什么“当我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我父母告诉我:凡事感恩。无论你有什么,没有什么,都要感恩。如果不尝试,你永远不知道你能成就什么。不断尝试,如果失败了,不怕,继续尝试。直到成功。“他们没有把我当成残疾人,而是当成正常孩子,帮助我不断尝试各种事情。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写作、游泳、钓鱼、打高尔夫球等。两个月前我去冲浪。”Nick没有腿,却走遍了大半个地球。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因他的演讲而获得了无穷的力量。这要归功于Nick奇妙的“鸡腿”。“我有一条鼓槌一样的‘鸡腿’,我说是‘鸡腿’,因为样子确实很像,而且我的狗也把它当成‘鸡腿’。它经常想过来咬一口,我必须踢它的脑袋把它赶走。”Nick说着,笑着伸了伸他的“鸡腿”,很灵活的样子。“很奇妙的是,用这条‘鸡腿’,我可以操作电脑,我可以打字,每分钟打43个单词,靠着上苍的恩典,我完成了会计和财务计划两个学位,可以到处走动,调节轮椅的高度。在家里我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依赖别人。靠着信心,我心里充满力量,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是宝贝,父母把我当正常人“我的父母告诉我:我怎样看自己,别人就怎样看我。如果我觉得自己很可怜,别人也会觉得我很可怜。我把自己看成正常人,别人也把我看成正常人。”说这些话的时候,Nick自信而坦然。“我的父母告诉别人,就把我当成一个普通孩子对待,任何地方都不要有特殊和偏爱。我父母对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一样,一视同仁。因此,我觉得和大家一样。父母的接纳告诉我:永远不要放弃。当我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感到泄气时,是他们鼓励了我。现在我也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的宝贝,有着独一无二而又极其宝贵的价值。父母的任务就是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生命价值。”靠着信心,我找到了生命的价值“通过信心,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我喜欢现在的工作。”Nick对信心的理解是:信心(Faith)就是内心完全的确信(fullassurance in theheart)。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借着信心,Nick找到了真理,明白了自己是谁,为什么降生以及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感到我的生命很有价值。我知道我是被爱的,我也可以去爱别人。靠着信心,我可以完成我的梦想,这给我带来生命的盼望。有了这样的盼望,生活中许多坏事会变成好事,因为万事都互相效力,为叫我们得益处。”Nick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传递真理和生命的力量,用富有魅力的演讲激励了世界各地的人。目前,Nick已经在十几个国家演讲,横越了非洲和东南亚。他的人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宣告:如果在他这样的境况下都能充满盼望,那么你也能。他要告诉大家的信息就是:不要怕,只要充满信心地过每一天。Nick谈无条件接纳在我们生命中谁都想听到两件事:一是有人爱我们,二是一切都会好起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安全感和信心是通过父母获得的。真正的爱是没有条件,也永无止息。当我领受到父母这样的爱,心中就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我的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人的价值不是由他的外表、表现或能力决定的。我虽然生来这个样子,但我父母像接纳其他孩子一样接纳我,没有任何区别。一个3岁的孩子就算画得再好,他的画也卖不了1000美元;如果一位名画家画了一幅画,就算弄得皱皱巴巴的,也价值不菲。为什么?关键不在于画本身,而是画画的人。创造天地万物的造物主创造了我,他是不会出错的,每一个受造物都有其美好的旨意。在无条件的爱里是没有恐惧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恐惧,担心没有人爱我们,担心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恐惧(fear)的含义是“看似真实的虚假证据”(false evidence appearing real)。如果我失败了,就没有人爱我了,该怎么办?但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你的外在成功,而是你内在的价值。如果用外在的成功来衡量,那么我是一个失败者。但你看我所做的事情,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认为我很成功。我们不应该限制人们在他们生命中能够成就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有了勇气,他就可以征服一切困难和障碍。你们在长城采访我,但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道恐惧的长城。我们需要征服这道恐惧长城。爱就是征服恐惧的有力武器。心中有了爱,我就敢于去尝试。不怕失败。如果失败了,没什么了不起,再尝试一次就是了,用不着担心。这就是真正的成功。在爱的沃土里,生命的种子自然会发芽、生长。我的父母教导我,让我明白了这个真理。所有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也不太看重属世的东西。许多青少年希望自己更苗条一些、长得更高些、人更聪明一些,体育运动更好一些,显得更“酷”一些。你可以拥有这一切,但并不意味着你幸福。因为这些都是非常短暂的。我找到了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所以我很快乐。当你的生命有了目标,有了意义,即使是受苦,也是有意义的。世上最大的恩赐是爱。如果你没有爱,即使拥有世界上的一切,也没有意义。我从我的父母、家人、朋友那里找到了真爱,他们无论我怎样都无条件地接纳我。如果没有这样的盼望与力量,我是没法继续走下去的。人物简介:2003年,胡哲大学毕业。2005年出版DVD《生命更大的目标》。同年被提名为“澳大利亚年度青年”。2008-2009年间胡哲两次来到中国各所高校举行演讲。2010年出版自传式书籍《人生不设限》。2011年做客香港凤凰卫视电视谈话性节目《鲁豫有约》。2013年5月14日开启东南亚巡回演讲。2014年出版书籍《坚强站立:你能战胜欺凌》。尼克·胡哲于2012年2月12日与日本女友宫原佳苗结婚。2013年2月14日,胡哲的大儿子清志·詹姆斯·胡哲出生。2015年8月7日,小儿子Dejan(德扬)顺利出生。根基文章,如果喜欢想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Rootedu),注明作者名,并且不得对原内容进行任何修改,以示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什么是真正的平安——尼克·胡哲谈信心、盼望和爱(附视频)continue reading →

如何养一个有异象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非常渴望有异象。他们迫切渴望有目标。有异象的孩子不会落入平庸的陷阱。因为有些目标是他想要追求的。他拥有不断激励他的理想和目标。有内化的目标和想要成为何种人的清楚异象,他就充满动力地追求他的理想。 你曾否与配偶商量,当孩子长到十八岁时,你期望孩子发展出什么品性和技能?你曾将你对孩子的计划与期待告诉孩子吗?你曾评估你的策略和计划吗?你有否以身作则,让孩子效法你的价值观? 射出的箭圣经上说,儿女是上帝所赐的产业,我们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请留意,孩子不是咒诅,而是赏赐。他们被视为是打仗时协助我们的产业。假使孩子像箭,他们就必须按着正确的方向被瞄准,然后─朝着我们列出的“目标”——射出去。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有太多孩子,未将箭头指向个人的责任和同情心,现在我们已可以感受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些孩子开枪射杀其他的孩子,他们就像毫无目标,随意乱射的箭一般。没有目标的箭,是充满危险性的。一位漫无目标的孩子也是具有危险性的。就我所知,我们的孩子在方向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类是未被瞄准目标的问题,另一类却是瞄准了目标,却未被发射出去的问题。身为父母——射手,我们要瞄准公义和智慧的靶心,借着拉满弓而制造张力,然后,放手一射。没有放手射出,就像是没有瞄准目标一般,带来失败的结局:射不中目标。了解你的目标。瞄准。往后拉——制造张力。任箭射出。放手。若是孩子作出愚蠢的决定,怎么办?放手。若是达不到目标那么远,怎么办?放手。若是一阵强风将他们吹离轨道,怎么办?放手。假如目标偏离了,怎么办?放手。我们教养并非把箭藏在箭袋里,而是拿出来用,亦即把箭射出去。没错,有上百种情形会出状况(你已对其中大多数问题担心不已了),但你必须放手。你不能跟着箭一路跑,想要保持接触以及借着快速触摸或吹气,来重新调整方向。当箭在飞时,你必须放手。 发展孩子的异象有一句宝贵箴言说: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一位有经验的弓箭手会将箭抽出箭袋,仔细地检视箭杆,留意它的质地和独特的木纹特性。他会把箭放在弓上,按着风速和目标的远近,作出调整。针对每枝箭,他会按照不同的差异,来摆放位置。某枝箭需要把箭头瞄高些,另一枝箭却需要瞄低些。假使有北风吹来,弓箭手就会将箭稍微弯曲,才放在弓上。他会把箭瞄准靶心。一位老练的弓箭手研究每枝箭之间的差异,留意风向,为每枝箭作出调整,这样他就能够射中靶心。老练的父母也是如此。正确的方向或“当行的道”并不表示一条规定好的路,好比“要不按我说的做,要不滚蛋”。它并非一条公式,只要照着行,就会制造出完美的孩子。许多父母把焦点放在他们射箭的技术上,以为只要他们坚持到底,按照“对的路”走,就可以达致成功。他们专注于拉开弓弦,却忘记了看清楚他们的目标。一直想要以“对的路”来教养的父母,若他们的孩子转离跑道时,就会感到挫折绝望。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射手未曾考虑到箭本身的自然倾向或环境的风向(文化)。他们只留意弓而非箭,亦非目标。想想如何用你的目标来发展孩子里面的异象。使用它将一个美好的未来传递给孩子。这是你与家庭共享的一个传递异象的工具。此外,你也可以将它与家庭的核心价值和使命宣言一起使用。当我们瞻望孩子的未来时,我们要将焦点集中在我们可以影响的事上,而对于我们所不能影响的事则可以松手。我们不能(也不应)计划他们从事什么行业,或决定他们结婚的对象,或是结不结婚。我们不能计划他们住到我们附近,或参加什么聚会。但是,我们可以作为榜样,来显示出我们重视的是什么,也训练他们将来所需要的技能。你重视什么?你的孩子认为你看重什么?不消多久时间,日常生活的真相就会显明出来。假使你从来没有清楚地把价值宣示出来,你的孩子可能以为,你最看重的事就是享受安逸、累积财富、拥有乖孩子和美好的名声。这些并不是坏事。只是它们并不能在我们孩子的心思和意念中激发出异象。我们的孩子非常渴望有异象。他们迫切渴望有目标。有异象的孩子不会落入平庸的陷阱。因为有些目标是他想要追求的。他拥有不断激励他的理想和目标。有内化的目标和想要成为何种人的清楚异象,他就充满动力地追求他的理想。孩子最关键的动机异象孕育出动机。孩子最关键的动机可以浓缩为三个英文字(AIM)。 冒险(Adventure)。追寻历险的家庭,可以去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城镇体验不同的文化。他们可以报名在流浪者收容所或危机怀孕中心服务。一个加入历险的家庭,会承担衡量过的风险,晓得这样做会带来父母和孩子的成长。亲密(Intimacy)。我们的孩子渴慕亲密的关系。他们希望成为一个有爱心的团体中的一员。他们渴望认识人,也渴望被认识。一个家庭若是了解亲密性的重要,就会在家庭和朋友圈中,示范出忠诚的友谊。他们会找时间彼此相聚。父母借着忠于一个小群体和长久不变的情谊来示范出亲密性。我们可以传递给孩子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不论顺境、逆境,都维持友谊不变的能力。意义(Meaning)。我们的孩子殷切地寻求意义。他们想知道为何生存在世上、他们是谁以及他们能作出什么贡献。了解人生意义的家庭致力实现家庭的使命宣言。他们依照核心价值来运作,也公开地讨论如何使行为合乎那些价值。有意义的家庭可以与文化中流行的虚无主义和厌世主义抗衡。他们晓得清晰的异象带来人生的目的和方向。 你有协助孩子培养异象吗?你有致力发展他的AIM吗?你有什么计划可以满足他追寻历险的经验?你如何协助他建立健康的、有意义的亲密关系?而你会做什么让他清楚人生的意义呢? 使命和帮助他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使命,也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是管家。我们的工作具有永恒的价值。当你十三岁的孩子为青春痘、体毛和脚的尺寸烦恼,就要帮助他了解,他的受造奇妙可畏。他正在成长的阶段。当你九岁的孩子在舞蹈课上并没有显得特别出色,帮助她了解,就算这件事令人失望和忧伤,但却不是无可救药。她的一生被赋予奇妙计划,即使遭遇困难和失望。而当你七岁的孩子因最年幼而感到被冷落一旁,就帮助他见到每个人都可以作出贡献,也帮助他找到可以为这个家庭出力的独特能力。他可以是“全家最佳洗狗员”或制作“最美味微波炉芝士通心粉”的小厨师。给你的孩子清楚的异象,使他的人生有奋斗的目标。根基文章,如果喜欢想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Rootedu),注明作者名,并且不得对原内容进行任何修改,以示尊重知识产权和我们的劳动成果。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如何养一个有异象的孩子continue reading →

男孩成长,父亲一定不能缺位

      现代生活中充满着“40秒父亲”,英美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所花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0秒。另外,还有非常多单亲家庭的男孩,他们更少机会近距离模仿男人举手投足的样子和男人的思维习惯。     “一个男孩和一个好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没有哪个男人比一个蹲下来帮助男孩的男人更高大。”   父亲对于男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无论其影响是好还是坏。父亲对于男孩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中国父母大多认为养儿育女是母亲的事,“男主外,女主内”,说的就是这种模式。   美国家庭教育权威杜布森告诉我们,男孩的情感形成与男孩对于父亲的依赖方式之间有着重要联系,而这是人们最近才开始认识到的。   在成年之前,有两个时期,男孩的心灵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尤其需要父亲的关爱。男孩需要父亲关爱的第一层意思是:男孩需要父亲出现在家中,男孩需要父亲给予他时间。第二层意思是:父亲以言传和身教的方式,在家中实行他的影响力。第三层意思是:在孩子受到外部世界伤害的时候,父亲应给予孩子持续的心灵支持。       3-5岁时期  阿帽是个小男孩,两岁多,他在确立了初步的自我的概念之后,紧接着开始对性别有了理解。但是,这是懵懵懂懂的。   一次在幼儿园,教形体的年轻女老师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阿帽回答。 “啊?我这么温柔美丽,我怎么会是男的?”形体老师不理解地对阿帽说。   过了几个月,当形体老师再次问阿帽“我是男的,还是女的”的时候,阿帽已经对性别有了理解了,他正确地回答道:“彭老师是女的。”   差不多3岁的时候,阿帽对男女区分准确了,这个时候,他小脑袋中对女孩的兴趣也日渐增强:“女孩子是怎么尿尿的?”“女孩子尿尿的地方跟我们男孩子有什么不一样?”等等。     3—5岁是男孩性别生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他开始与母亲渐渐地拉开距离,在这之前的婴儿期和学步期,小小的男孩完全沐浴在母亲温柔的目光下,而这时,小男孩内在的发展冲动推动着他离开母亲的怀抱,跨过一座并不平稳的桥梁,去投向父亲的世界。   男孩3—5岁时所要跨过的这座桥梁,并不是每一位男孩都能顺利跨过的。这个时期,父亲的“在场”能使男孩的男性身份得以确立。   这个时期,父母的首要职责是:   1.母亲应多鼓励小男孩多与父亲在一起;妻子应鼓励丈夫平衡家庭和职业的关系,给孩子和家庭留出时间;   2.父亲应更多地与小男孩玩耍游戏;   3.父母共同帮助小男孩确立男性身份和使命,告诉小男孩当男人意味着什么。     然而,现代生活中充满着“40秒父亲”,在美国和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亲与子女之间沟通所花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0秒。另外,还有非常多单亲家庭的男孩,他们更少机会近距离模仿男人举手投足的样子和男人的思维习惯。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男孩的幼年,父母离婚会对男孩的心灵造成这么大的伤害的原因了,这也能解释同性恋如此普遍的原因了。在小男孩经历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心灵危机时,父母的离异和父亲的忙碌使得小男孩在生活中缺乏积极的男性影响。         青春期  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都同样经历情感的“跌宕起伏”和荷尔蒙的急速增长。这个时期,父母若离婚,男孩心灵所承受的痛苦比任何时期都要剧烈。男孩在成年之前的最后阶段,需要度过难关的信心,同时,男孩需要学习成为一位健康的成年男子的礼仪、行事为人的作风等等。如果这个时期男孩子的父母离婚,他在生活中缺少一位男性的榜样,那么,单亲家庭的男孩在成年之前的发展将会比完整家庭的男孩艰巨很多。  这是杜博士自己经历青春期风暴的故事:   在度过了一个幸福安全的童年之后,我进了初中读书,我几次受到比我大的学生的打骂。我记得有一天哭着回到家里,起因是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说了侮辱我的话,我陷入了一场信心危机,是我爸爸帮我渡过了这一关口。看到这么多的孩子面临着我经历过的同样压力,我经常对中学的孩子们说,只要他们能度过13岁和14岁的关口,那么他们就能对付以后一生中经历的任何困难。当然我说这话只是带着开玩笑的口气。     前几日,有一位母亲来找我,他们14岁的男孩想自杀,他在学校被人嘲笑,因为他的动作有点卡通化。   面对外部的压力,青春期的孩子经常手足无措,这时,父亲,你在哪里?你是否像杜博士的父亲那样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而放弃即将成功的事业而回到家中?   父亲们,青春期的孩子不会因你的“在家”而像幼儿那样手舞足蹈,但他会因你的“在家”而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从而度过青春期的“疾风苦雨”。   父亲,伸出你的手来,在你的男孩成年之前,帮助他、疼爱他、管教他、引导他,他会长成一个健康的男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根基成长教育):男孩成长,父亲一定不能缺位continue reading →